假植叢生蒙古櫟指將多株(通常3-7株)蒙古櫟苗近距離栽植(或合栽)在一起,經過一段時間(1-3年)培育和整形修剪,形成底部主干叢生、上部樹冠豐滿的苗木形態,然后再通過假植技術讓其根系更強大,更適合工程使用,提高移栽成活率。
假植叢生蒙古櫟的優點:
成型快:假植叢生蒙古櫟比單株的冠幅要更飽滿,能較快達到豐滿的景觀效果。
冠幅大: 叢生結構自然形成較大冠幅,遮蔭和造景效果好。
形態獨特: 多主干叢生,樹形自然古樸、蒼勁有力,層次豐富,觀賞價值高。
適應性強: 蒙古櫟本身耐寒、耐旱、耐瘠薄,抗逆性好,病蟲害相對較少。
成活率高: 假植叢生蒙古櫟經過假植養根,根系恢復較好,移栽成活率通常高于裸根或新起的大樹。
假植叢生蒙古櫟主要用途:
園林景觀: 假植叢生蒙古櫟常用于公園、廣場、小區、校園綠化,尤其適合打造自然生態或粗獷大氣的景觀效果。
廠礦綠化: 對煙塵、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,也適合在廠礦地區種植觀賞。
假植叢生蒙古櫟種植注意事項:
移栽時間:假植叢生蒙古櫟相較于沒有假植的苗,它的移栽時間更為寬泛,但它的最佳移栽時間還是在秋季落葉后到春季萌芽前,它也可以帶葉移栽,但相對來說帶葉移栽養護管理要更精細一些。
土球保護: 移栽和運輸過程中務必保證土球完整不散,這是成活核心。
栽植穴: 挖大坑(比土球大、深),底部回填疏松土壤,忌積水。
栽植深度: 土球頂部略高于或與地面齊平,回填土分層夯實。
支撐牢固: 假植叢生蒙古櫟因樹體大、冠幅大、重心高,必須用硬支撐固定穩當,防止倒伏。
栽后澆水: 定根水澆足澆透,前期要保障其充足的水份供應,待植株正常生長后可以減少澆水次數或不澆水。